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> 学院概况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
和山聚焦:难说再见 ——记勃洛歇教授

(阅读次数: 发布时间:2014年10月09日

 

编者按:下文是2007年校报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。学校名誉教授勃洛歇是德国FH资深教授。近30年来,他一直满腔热忱,竭尽所能地关心、帮助我校的建设和发展,深受全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。他对FH的认识以及忘我工作的精神、严谨工作态度、对中国热爱之情,今天说来仍十分感人。现再刊载该文以祝贺勃洛歇教授赴京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难说再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记勃洛歇教授
  10月25日,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勃洛歇教授结束了在我校的工作,准备起程回国。9时许,电气学院沈立民、杨志卫老师赶到百合花饭店为他送行,大约感到自己年事已高,往后不能像近20年来那样常来学校工作,道别时他不由感伤落泪。
  这已是勃洛歇教授今年来校后的第二次垂泪。10月18日是他生日,学校为他举行生日庆宴。席间,环顾熟悉的中国同事,他泪眼婆娑,近20年来的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……
  勃洛歇教授人虽回国了,但他的心“未能抛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在科院”。

  移植FH不遗余力
  1988年,勃洛歇教授、博士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,那一刻,他未曾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中国的一所大学紧密相连。自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来学校工作一段时间,长则两个月,短则两三周。
作为传动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方面的专家,勃洛歇教授发表过三百多篇论文,出版了十几本专著。他是德国FH第一批教授,见证了德国FH的成长。勃洛歇热切地希望把德国成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(FH)移植到中国,为此他不遗余力。
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在他的帮助下学校建起了新的电力电子、大电机实验室,电子电工实习基地等。他是中德“2+3”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。项目开始前,经他多方奔走接洽,当时的信电系连续两年每年选派8名学生到德国著名的西门子、伦茨公司实习半年,生活费用由德方承担。为让中国同行了解德国的学生,他把自己指导的毕业生带到中国,与单建奋、蒋惠忠老师合作,指导德国学生进行毕业设计。在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,他热心地指导学校派出的4名为期一年的进修教师。

  “老师的手应该是‘黑’的”
  勃洛歇教授说,中国学生数学、物理基础不错,但实验实践能力差。“2+3”项目的学生到德国学习,实验动手能力跟不上。他呼吁学校多加强实验、实践能力的培养,“学工科的最终要落实在应用上”。
  他伸出一双手说:“我也是教授,我在实验室一双手总是黑的,如果老师的手是白的,不动手操作,不懂操作,怎么让学生学会操作呢?”他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,关键是教师。“实验室硬件建设是重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,应大力提高老师实践动手的能力。”他对学校实践教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。
  “学工科的老师,自行车坏了为什么自己不修?”这一点他始终不解,曾向学校国际处处长徐理勤提过多次。

  作风严谨的工作狂
  采访勃洛歇教授当天正好是他73周岁生日。中午时分,他还在实验室里满头大汗地修理仪器。面对我们钦佩的目光,他笑着说:“每次来中国都很匆忙,所以我得争分夺秒,和时间赛跑。”
熟悉勃洛歇教授的老师都知道他是个工作狂。“这次来学校工作两周,一进实验室他就什么都忘了,午饭也没去食堂吃几次。”他的中国同事、也是他的学生沈立民老师说:“10月9日,我把他从上海接来,安顿好已是下午4点多了,他不顾长途劳累,立即提出去小和山校区实验室。毕竟已是古稀之年了,在我的劝说下,他才打消念头。”
  “25日上午他就要起程回国,24日下午他还在小和山校区忙碌。他把前一天听他讲座的学生召集起来,向他们介绍他赠送给学校的一个软件的使用功效。”
  说起勃洛歇教授严谨的工作作风,有一件小事给徐理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建设电工电子实习基地时,他看到一幅画在墙上歪挂着;第二次来这幅画仍歪在那儿;第三次,他忍不住说了,“这幅画歪了那么久,为什么没有人把它扶正?”第二天,他用中文写了一张“整洁=质量”的标语贴在墙上。
  像这样的小事有很多,接线要按电工规范标准操作,三相电接线中各线颜色要与相序对应,等等。勃洛歇教授认为这些小事不注意,学生以后出去工作就不规范。

  “杭州我比你们熟”
  勃洛歇教授颇为自豪地对中国学生说:“杭州我比你们熟。”他有一本相册,记录了他历次来杭州的足迹: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庆春路、外文书店……许多画面连一些老杭州都记不清了。“当年上街买东西,服务员老是摇头说没有。现在大街小巷都有超市,自己要什么,从货架上拿就是了。”
  近20年,勃洛歇教授亲身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,目睹了杭州旧貌换新颜。从不了解到了解、到热爱,他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,把浙科院的发展建设作为自己后半生事业重要的一部分。
  他利用自己与德国一些著名企业的持久良好合作关系,为我校募集到近20台仪器设备。上学期,他得知大电机实验室从学院路校区迁到小和山校区,已退休多年的他找了一家企业资助,来学校帮助检测、调试、维护仪器设备。
  勃洛歇教授与学校几任领导和中国同事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每逢春节、国庆或熟知的中国朋友生日,他都会打来国际长话或发来电子邮件表示问候!学校有人赴德国考察学习,他都会抽时间热情接待。在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他的实验室里,始终挂着一条醒目的中文标语:欢迎中国代表团!

《浙江科技学院报》第236期 学生记者 吴骞骞 石瑶玮 蒋馥蔓 记者 倪国平 采写

上一条:电气学院2014级迎新工作系列报道(一)

下一条:德国文教专家勃洛歇教授在京参加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

关闭